有的人活成了一条谜语:五星好评的法学院男神,打一教师

日期:2019-10-02作者:撰稿:学生新闻社 林书含摄影:编辑:

 
  如题,请作答。
  王思杰!
  恭喜你,答对了。
  抢答者之众、速度之快不禁让人好奇王思杰其人其事。
 
  查阅简介实非难事——王思杰,我校法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曾在《宁夏社会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当然,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人,希望本文还可以谈论“简介之外的王思杰老师”。
 
  这也不难——记者走进了王思杰位于我校主楼群1号楼4楼的办公室,只见红棕色的桌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办公用品,一盆绿色盆栽静立桌边;桌子的侧面是占满一整面墙的书柜……
 
  那么,就从书说起吧。

  “感觉没有什么是思杰老师不懂的。”博学,这是听过王思杰讲课的学生们不约而同提到的第一印象。从外国法制史到闽南地区宗教共生,再到法律视角下的美学……不管是本专业领域,还是看似完全无联系的范畴,王思杰都能侃侃而谈。
 
  “法律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之中,与文化政治经济联系紧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思杰认为,学子们应该把阅读作为个人持续一生的习惯,“多读一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潜下来的经典名著,你将会感到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广泛的阅读也助力王思杰在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外,还出版了著作《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研究》《法律文明史第1卷:法律文明的起源》。
 
  若只是一项博学,恐难撑起五星好评。“思杰老师上课非常幽默,他擅长调用很多案例来详细解析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们看到并赞赏的是王思杰在课堂上的精彩呈现。而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王思杰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
 
  作为教师,教学是本位。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至少在三个维度上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首先,在智识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较高的水平上实现授业解惑;其次,在方法上,给学生长效性的启发,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比具体的知识对学生有更深远的影响;最后,在心灵深处给学生以碰撞,让其即使在忘却所有具体性知识后,仍然存留有对文化与思想力量的敬畏。
 
  “用雅斯贝斯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思杰告诉记者,他认为课前进行多么庞杂繁复的备课都不为过,为的是凝练出最优的知识、最有效的传授方式。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的动态过程。所以,不难理解,很多人看朋友圈只是看,而王思杰更多地是在收集素材。据说,他还常常关注学生的朋友圈,积极了解新一代学子哪怕是网络用语的一切。
 
  “大学生活不以灌输为主,而应以引荐为主。”课堂之外,教师公共学术讲座、“嘉讲”栏目、晨读队“师说”等各类形式的平台也常见王思杰的身影。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他说,通过研究一个课题并把成果分享给大家,这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对学生来说,多元的知识引荐方式也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