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牮:生命里有一种注定

日期:2016-08-18作者:撰稿:学生新闻社 杨开铖 谢基荣摄影:学生新闻社 王逸婷编辑:传媒中心 李珊珊

  牮,用木柱支撑房屋。


  她说,有许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比如她的名字——俞晓牮。


  父母起名时从未想过有一日她真的会与建筑结缘。“长大后,我问过爸妈为什么选这个字,但他们总一副神秘的样子,所以我也不懂,就当是冥冥中的注定吧。”俞晓牮说。


  俞晓牮,建筑学系教师。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随后到世界名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攻读硕士学位,留在美国工作多年。她参与过国内外许多设计工程,其中由她主持设计与施工的威斯康新州立大学外科诊所白郊分所工程曾获得2007年威斯康星州设计与施工奖。


命中注定爱上建筑


  可能名字中的“牮”字,虽然家里没有人从事建筑相关工作,但俞晓牮看到各种建筑就会“心痒”。高考时,生长在三明的她义无反顾地去了最北端的哈尔滨攻读建筑。但是,没多久,上大学的雀跃就遭遇了滑铁卢般的打击:“我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刚开始就非常吃力。”


  虽然起步艰难,但凭着一股劲,自嘲没有天资的俞晓牮也慢慢找到了“门路”。“那段时间让我明白,相比于遇事逃避,更重要是坚持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俞晓牮说。就这样坚持着,一直到读研,俞晓牮才觉得自己在建筑上入了门,慢慢有了信心。而学生生涯里的“黑暗5年”让她更能明白现在学生内心的彷徨与呐喊。


  2009年,俞晓牮正式来到我校就职。初为人师的她刚开始每次踏上讲台都有同样的忐忑:“情绪很容易就被学生的一点举动所影响。”那时候,紧张的心情常让她不知该如何“好好说话”。而能与第一次带的学生、2007级建筑学子相遇,是她一直感念的“小幸运”。“他们说我跟班上的一个女生长得很像,所以第一次上讲台的时候,他们就拼命鼓掌。如果没有那个奇妙的相似还有那些掌声,或许我不能那么快适应教学工作吧。”俞晓牮将这些“小幸运”形容为命中注定,“跟第一届学生就特别合拍。”在2007级学子的毕业典礼上,俞晓牮哭得跟小女生一样。说起这事,她还有点不好意思,“07级是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是最先承认我、给我信心和勇气的一批人。一想到要和他们说再见,当时眼泪就控制不住了。”


人师的“温柔一刀”


  距离正式上课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俞晓牮走进教室,把包放下,打开多媒体。而后走向早到的学生,站立一旁:“图都画好了吗,快要交咯。”她扯扯身上的披肩,坐到他们旁边的位置,用带着俏皮的口吻征询:“期末该熬的夜还是要熬。”“好好好!”大家一股脑点头。


  用几分钟做准备,然后与学生唠嗑几句,或关于作业或关于一时的见闻,课前10分钟是俞晓牮偏爱的课前“头盘”。因习惯早到一些,时间久了,竟又养成了喜欢在课前唠嗑闲聊的习惯。


  建筑学系为小班多导教学,一个班的一门课程由两三位老师同时教学。于是乎,每逢作品PPT展示,每个人都将独自面临多位“导师”的声音。“等一下,你为什么要选这个地方来建这个写字楼呢?”俞晓牮打断了台上的介绍,托着脸笑问道,听完了解释后,换个坐姿,“可你现在做的这个跟周围环境完全是脱节的,而一栋建筑的落成总要跟它周围环境产生联系,现在这个就像是乌托邦。”


  “有她在的地方就有故事。”2012级建筑学系的王同学每次找俞晓牮面批作业时总有忐忑的期待,“她看图时候会一边反问你一边跟你说图纸的问题,甚至直接让你重画一遍,交作品的时候都会有点怕。”心底存在着一点“怕”,却仍“不怕死”期待面批,“俞老师说的很多就是我们常会想的东西。”


  这种“温柔一刀”是俞晓牮的特有“技能”。“她说话比较直接,很少会一脸严肃说问题,先不断反问你,然后一句置你于死地。”这种犀利的吐槽意外收获了好评,“我们觉得她说得不对的地方会驳辩,有点像在博弈。”课上的几名学生笑道。


  俞晓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知不觉中收获了不少成果。这几年,她时常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也有不少学生获奖。今年,由她指导的学生就入围2015鼓鸣寨国际学生夯土建筑设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