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校庆征文】当以刚制刚,直击直打的硬汉说起“嘉园”温柔往事……

日期:2023-04-25作者:体育教学部 张东强撰稿:摄影:张东强 供图编辑:
  汗水流进眼里、滑到嘴边、滴落地面、湿透道服,但这些都不会成为我和嘉庚学子们退缩的理由,反而,是成长前行的印记。2021年我们做到了!这是我任教以来第4次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以优异成绩登上最高领奖台,夺冠,圆梦!——张东强
 

 
103教室
 
  2014年9月,我从黄河中下游的家乡河南不远千里来到东海之滨厦门湾,正式开启“嘉园”生活。有一句歌词叫“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现在想来,促使我情牵“嘉园”的因素自然有“一笔满意的薪资”“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等等诸如此类,但最重要的,也是因为“多看了一眼”——
 
  记得,那是来“嘉园”参加面试时的一个傍晚,我路过风雨球馆,103教室里一群正挥洒汗水的学生吸引了我。他们是备战2014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的拼搏者,更是想要登上最高领奖台为梦发声的追梦人。经了解,没有教练带领的他们将利用假期前往广西参赛。当即,我也订了去广西的票,以“教练”的身份带领他们参加了第一次国赛。
 
  比赛结果并不理想,但孩子们对跆拳道的热爱和满腔热血深深打动了我。我坚定了选择——到嘉庚学院任教,我要成为他们追梦路上的引路人。9月入职,10月申请组队,11月成立跆拳道校队。我们把“团结有爱,以老带新;比学帮超,不忘初心”作为队训,并立志“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
 
  带着这份初心,我开启了在嘉庚学院的执教生涯。跆拳道讲究以刚制刚,直击直打,但此刻,我脑海中“过电影”一般,想起的全是跆拳道校队温柔往事,欢笑、伤痛、泪水,坚韧、勇敢、沉静……无不因为情深而刻骨铭心,所以,温柔。
 

 
一块铜牌
 
  万丈高楼平地起,凡事开头难,打好基础是关键。由于队员们之前的训练缺乏专业指导,很多基本技术已经定型,要想改变,或者说纠正,非常困难。在这个“打基础”的过程中,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细致钻研,不断调整,用更有效的方式与队员沟通,更高效的方式指导训练。
 
  2015年,为了参加在吉林长春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4名队员自愿放弃暑假休息,留校集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本次国赛上,我们获得了1枚铜牌和2个第五名的好成绩!这不仅仅让我们在跆拳道项目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弥足珍贵的经验,也让我们长出了更加充足的底气!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学生们和我都更加努力,训练中的磕碰受伤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无论是经费问题,还是因考试或疫情无法参赛,我们都一起面对、不言放弃!
 

 
最高领奖台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在经历了2017年的比赛失利和2019年与冠军失之交臂后,我开始了艰难的自我反省和提升之路——参加跆拳道教练员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担任各大跆拳道赛事的裁判,积累经验……当然,做出改变和努力的不止我一个,整个跆拳道校队都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奋进”的拼搏期——认真总结经验,改良队员选拔规则,完善队伍管理、文化建设和硬件设施等,以实现更有效、更科学的训练。
 
  时间来到了2021年,终于,我们做到了!那是我任教以来第4次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举拿下“女子团体全国第一名”“男子团体全国第四名”,个人单项4金、5铜和3个第五名的好成绩,站上最高领奖台。
 
  在那些苦训的日子里,汗水会流进眼里、滑到嘴边、滴落地面、湿透道服,但这些都不会成为我和嘉庚学子们退缩的理由,反而,是成长前行的印记。我们一起在风雨中成长,有过欢声笑语,也曾悲愁垂涕。
 
  忘不了2020年比赛因疫情取消,大四毕业生朱佳琪潸然泪下的样子,她失去了最后一次向冠军发起冲击的机会;忘不了2021年为了与新时期的比赛接轨,大家齐心协力,拉赞助筹经费购买电子护具的激动时刻;忘不了2021年在得知允许应届生参赛后,毅然辞去工作,回校集训的毕业生郑小姗。为了减重,郑小姗在操场挥汗洒泪,最疯狂时,一天“熬走”4kg,最终,成功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领奖台……
 
  陶行知先生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也始终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你教会了学生多少技术层面的知识,更关键在于育人。我想要把学生培养成遇到挫折不退缩,遇到问题不找借口,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的人。
 
  心中有念,眼中有光,身上有劲,脚下有路。这正是作为一名跆拳道运动员该有的样子。2023年,嘉庚学院迎来20岁生日,很幸运,其中9年有我。感恩我与跆拳道校队,我们与“嘉园”的相互陪伴、携手奋斗、共同成长。这是最美好的回忆,也将是我们继续新征程的最强动力。
 

工作上,从组队到带领队员站上最高领奖台;生活里,从一个人到四口之家,张东强的“嘉园”九年充满力与美。图为他和他的一对宝贝。
 
作者简介:
 
  张东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现任我校体育教学部跆拳道教师兼校队教练。
 
 
 
 

  2023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将迎来20岁!木铎金声,弦歌不辍。在迎接我们“嘉”2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更好地回顾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办学历史,展现“嘉”人风采,记录“嘉园”故事,我校将刊印《“嘉”人“嘉”语与“嘉园”故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特向广大“嘉”人和关注“嘉”的各界人士征集稿件。

  一、征稿对象
  全体“嘉”人(全体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离退休人员)
  也热情欢迎拥有“嘉园”时光、“嘉园”记忆以及关心关注嘉庚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二、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3年5月7日
 
  三、征稿内容
  1.我的“嘉园”生活
  校友和在校生可以抒写与“嘉”的情缘,讲述在“嘉”的成长故事。可以是第一次到“嘉”的感受,也可以是在“嘉”追梦的难忘一刻,还可以是对20岁母校的美好祝愿。
  2.我所喜爱的老师
  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欢迎校友和在校生讲述与老师的“嘉园”故事。
  3.我的成长故事
  毕业后,我们的校友走向了世界各地,以自己的努力在各自领域中收获成长,在追梦的路上永不止步。诚邀校友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4.我的“嘉园”经历
  在“嘉”教学、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诚邀我校教职员工讲述在“嘉”的生活、工作经历,也欢迎离退休教职员工一起分享。
  5.“嘉园”之歌
  情到深处为她写诗作赋,诚邀您创作与嘉庚学院相关的诗歌。
  6.我的“嘉”印象
  嘉庚学院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诚邀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讲述您眼中的嘉庚学院,分享您与“嘉”的故事。
 
  四、征文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多讲故事。
  2.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笔流畅,篇幅不限,长短均可,但建议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
  3.投稿可以随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请注明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拍摄者姓名等,图片建议为.jpg格式的原图。若影像资料不便由邮件传送,可与相关联系人沟通传送事宜。
  4.征文须为署名作者自己所写、首发,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严禁抄袭;一经投稿,视为授权学校各官方宣传平台、校庆纪念文集等刊登(可与学校沟通做化名或隐私保护)。
 
  五、投稿方式与咨询方式
  1.征文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以“校庆征稿+作者姓名+题目”命名文档。统一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作品末尾需附上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手机、QQ号、微信号)、学号(在校生)、就读院系或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也可以提交个人简介,点出与嘉庚学院的渊源。
  2.邮件主题需注明“20周年校庆征稿”字样。
  3.为了便于大家投稿,我们设置了以下4个投稿通道,各位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方便的通道。
  (1)传媒中心(负责与全体人员联系)
  投稿邮箱:tougao@xujc.com
  联系人:陈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594
  (2)校友会秘书处(负责与全体海内外校友联系)
  投稿邮箱:alumni@xujc.com
  联系人:王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584
  (3)学工部、团委(负责与全体在校生联系)
  投稿邮箱:myuuu@xujc.com
  联系人:张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160
  (4)教学促进部(负责与全体在职、退休和离职的教职员工联系)
  投稿邮箱:jxcj@xujc.com
  联系人:高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369
 

 

 
[编辑:陈巧恩]
[校对: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